遠距教學與虛擬大學:網路時代的教育模式變遷 

 翟本瑞(南華大學)

 

        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M.McLuhan)的名言:「媒介即訊息」說明傳播媒介的改變,不但會造成社會文化的改變,更對新世代的學習模式產生變化,同時也會在心靈認知結構上產生相應的調整。荷馬時代口說傳統的思維模式,到了柏拉圖時代,已為書寫文字所取代。書寫文字的大量使用,不但改變了俗民的思維方式,亦造成在教育模式上的全盤革命,開展出後來的希臘哲學,造就後世西歐文明的精神遺產。教育模式從此由吟遊詩人的音韻式記憶,轉而成為學院思辯的推理模式。哥騰堡印刷術與造紙的大量使用,更使文藝復興及現代教育能夠平民化、普及化,澈底改變了教育基本模式

        電腦的普及化,帶來社會改革的第三波。雖然其影響早已深入社會文化各領域,然而, 直到近幾年來網際網路的普及,才真正造成資訊世紀的來臨,全球也正進行著一次社會、文化全新的革命性發展。電腦功能愈來愈強、價格愈來愈普及,通訊、資訊與電腦的結合,配合著全球網路系統的擴張,網路文化的掘起日益明晰。資訊傳遞所造成在社會制度、人際關係、文化型態的轉變,也逐漸呈現在世人眼前。複合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時代新寵,各種多媒體教學工具亦從教學輔助器材,逐漸成為教學核心手段,新的教學革命終將來臨。扮隨新科技的發展,教育方式亦將因應有所變革。

        面對資訊時代已經來臨的必然發展趨勢,許多教育體系已逐漸調整其作法與觀念,以與新時代相配合。許多高等學府,或是自己發展,或是聯合起來創造出一個「虛擬大學」,擴大其服務範圍和教學領域。虛擬大學不但有課程,可以選課,可以考試,還可以核發証書。利用網路系統及遠距教學,不但創造虛擬圖書館、虛擬博物館,更創造了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此一運動正悄悄地逐漸開展,在不久的將來,會對傳統教育制度和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法,產生全面性的衝擊。

        然而,面對此一變革,其影響將有多麼深遠?是否會全面取代現有教育體制?對學生學習模式及教育成效是否有所影響?由於尚於起步階段,這些評估都還言之過早。然而,可能面對的問題以及所可能產生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本文企圖從網路文化、網路空間等既有討論,檢討其間所可能存在的問題,並評估未來教育改革所可能面對的問題。

 

一、遠距教學的發展 

        扮隨著科技的發展,遠距教學從最早期的函授教學(Correspondence),到電視發明後的無線廣播教學(例如台灣的空中大學),到目前隨著電腦通訊設備的普及,以及網際網路的發達,所逐漸開展出網路大學或虛擬大學的教學系統。

        早期函授教育由於只是單向教導,進度統一,與一般人閱讀書籍自修學習類似,所能達到的效果有限。甚至,它是將一本書拆成許多部份,分次寄給學生,以達到管制的目的,可能比一次直接給一本書效果還要來得不足。到了收音機、電視(以及有線電視)教學時期,多元化媒體的特性,加上部份單元採取面授方式教學,進一步彌補函授教育的不足。然而,上述各種教學方式都仍未能替代直接面對面的授課與討論,只能當作失學後的補救教育措施。

視訊傳播硬體設備改善、網際網路膨勃發展後,雙向的視訊教學、多媒體及互動式的電腦軟體設計、多人交談討論室、電子佈告欄(BBS)等,都讓訊息傳遞有了雙向互動的運作,直接改善了遠距教學的學習成效。這時,遠距教學才真正能夠成為獨立的教育模式,不再只是以補救教育、輔助學習的角色出現。扮隨著電腦及網際網路的發展,全面資訊化已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如何在這一波的資訊革命中成為實質受益者,也就成為各國努力的方向。

即以台灣為例, 教育部為提升全民資訊素養並培養全民電腦基本操作能力,奠定「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目前正積極推動諸如「遠距教學」、「遠距圖書」、TANet到中小學」等相關實驗先導計畫,以提昇全民資訊素養及應用資訊的能力,邁向全民資訊化社會。

        八十三年十二月教育部顧問室開始在台大、清華、交大、中正及成大五所大學進行高速網路實驗平台設置工作,並邀集專家學者成立遠距教學規劃小組,並由資策會擔任幕僚,進行「我國遠距教學先導系統先期規劃研究」。初步規劃建立「即時群播」、「虛擬教室」及「課程隨選」三套遠距教學實驗系統,由上述五所較具經驗的大學依其特性,選擇其中一套實驗系統在兩年內進行設置及測試工作,瞭解國內外遠距教學發展情形及需求,以研擬我國遠距學發展方向及訂定相關實施策略之參考,並作為未來全面推廣之借鏡。在兩年期間,又有中央、中山、高技等校參與實驗,在中華電信公司提供高速實驗網路及配合下,各校完成寬頻、窄頻環境下的遠距學相關實驗與測試,並已開設遠距教學課程。

        八十五年十月,吳京部長鑑於推廣時機成熟,裁示:遠距教學由電算中心接手負責全面推動的工作,由於經費有限及報行政院後續執行計畫尚未核准的情況下,請參與實驗計畫的大學尋求鄰近的私立大學或專科學校研商參與遠距教學試辦推廣計畫,在各校參與意願極高,積極配合的情況下,共計有三十所大專院校於八十五學年第二學期,參與遠距教學試辦推廣計畫,包含十六所一般大學及師範院校,十四所技職院校,總計開設了「台灣周圍之海洋地質」等廿二門課程,其中有五所醫學大專院校參與遠距教學作業,開設如「衛生保健」等醫學通識課程,尤其台大醫學院與金山社區醫學訓練中心及成大醫學院與澎湖離島地區已進行遠距醫療教育訓練及遠距醫療服務。

        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遠距教學實驗雖因經費的限制,仍未普及,部份技術也尚未完全成熟,但充分運用各大專院校的教學研究資源以達「資源共享」的目的則是可以預期的。雖然遠距教學的實施是由大專院校開始,但教育部亦開始規劃推廣至國內一般教育、特殊教育、技職教育、社會教育、推廣進修教育等領域,其最終目標在於將學校資源延伸推廣至偏遠地區、公司、家庭、社會,進而建構全民終身學習的環境

固然,遠距教學到目前為止仍為試辦性質,但是,網際網路的廣泛普遍使用,讓社會各界人士均能快速而方便地找尋到所需資訊。「網路上什麼都有」,這正說明對許多網路使用者而言,網路已經成為其思考、學習時的最佳幫手。也正是網際網路的普及,遠距教學從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效能,以建立未來學習的可能發展。

教育部在1999年4月21日開會通過開放國內大專以上學校開辦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同年十月正式開放遠承認非同步遠距教學的學分。雖然,透過遠距教學所獲得的學分,最多只能占其學位總學分數的三分之一,但在教育體制中,已經是一大突破了。為了保障學習品質,教育部規定,網路教學要有線上自我評量機制,以確保學生在某個時間內固定上網,避免學生因非同步的上課特色,造成學習進度嚴重落後。在學習成績評量方面,因目前網路技術仍無法確定學生是否親自應考或遵守考試規則,因此仍以現場考試為主,但可包含作業評分、討論評分、學習態度評量及同學互評等,並建議教師在評分時加重網討論品質與討論時限的評分,以確保網路討論的品質。此後,無論是各大專院校,抑或是補教界,都對網路上虛擬課程產生相當濃厚的興趣,都希望能在教育模式變遷中搶得先機。

遠距教學、推廣教育很少是獨立發展的一套體系。像是英國的開放大學 (Open University)以及台灣的空中大學單獨為遠距教學而設立機構並不是主流,其服務對象亦與正規大學教育有所區隔。目前剛開始起步的網路大學、虛擬大學,大多是利用既有學校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擴大其適應範圍和服務對象,以達到推廣和收益的目的。例如:「華盛頓線上」(WAOL)是利用華盛頓州32所社區學院所發展出的虛擬學院,是有效整合既有資源,讓其功能充份發揮的具體作法。

 

二、虛擬大學的設立 

廣義說來,整個網際網路就是一個最大的虛擬學院,擁有比全世界最好的圖書館還更多的資料。善於利用網際網路的人,就坐擁書城,大可不出門就掌握天下資訊。然而,要能循序漸進地有效地學習,有賴系統地整理知識系統、規劃課程、編排教材和學習程序才能竟功。於是,有計劃地依學習程序設計出適合循序學習的虛擬大學,也就成為新時代教育的課題。沒有人知道當前存在網際網路中有多少所虛擬大學,以喬治馬森大學John Milam的個人網頁為例,相關的虛擬大學及其研究網路連結就有108項之多

當然,不論網際網路中存在著多少個虛擬大學,我們仍能將其約略歸類,以瞭解當前網路大學、虛擬大學的實際發展狀況。以下,就較具代表性的幾個虛擬大學予以簡略介紹。

英國的「開放大學」是皇家特許在1969年設立的函授學校,通過考核,學生可從該校取得學位証明。到了九○年代,更為西歐、東歐、中東、遠東地區提供各種課程,成為國際化的學校。從1971年開始至今已有超過十六萬人從開放大學得到學士學位,目前世界各地有二十萬人在開放大學研習超過三百種課程。面對電腦資訊的發展,開放大學現在又透過網際網路來擴大其服務範圍。這是典型函授學校轉型的例子。

        雖然諸如加拿大魁北克的電訊大學(Tele- University)等學校,早已利用衛星將事先錄製的課程傳送給學生,但是,世上第一所真正完全虛擬化的大學則要算是西班牙東北部的加達隆尼亞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http://www.uoc.es/  extern/an/home/home.htm)。設立於1995年10月,它完全建立在傳播技術之上,而不再有傳統的校園。開始時只有兩百個學生註冊上課,但是,預估到西元2000年時,學生人數將會達到一萬一千人。學生只要利用個人電腦、撥接器及電話線即可修課。雖然基礎課程會郵寄一些印刷文章,但爾後所有作業和資料都由學生與老師,利用電子郵件雙向溝通。除了一學期兩次會面外,其餘時間學生自行在家利用網際網路進入虛擬圖書館以及校園中的虛擬咖啡廳討論。對於已經正式工作而想要進修的人而言,這是節省時間又能達到學習目的的作法

1995年夏天,蘇格蘭高等教育基金會提供經費研究後設立克萊德虛擬大學(CVU:Clyde Virtual University)。自1996年5月至1997年1月間,超過一千名學生和職員註冊使用CVU,其中,執行的指令更多達五十萬次,其成效及實際運作方式,可參見CVU第一年報告

        1998年7月,德國巴登區的弗萊堡、Karlsruhe、曼海姆、海德堡四所大學,合作建立了德國的第一所虛擬大學「Oberrhwin虛擬大學」,計畫在5年內從巴登區得到八百八十萬馬克,建立未來創新新世代的學習環境。

        歐洲各國社會經濟狀況各有不同,虛擬大學設立的時間、目的、性質也各自有異。相較於歐洲,美國是全球網際網路先驅,也是最發達的國家,使用比率亦最高,同時,在虛擬大學的設計及設立上,亦有其特殊之處。除了各個大學積極發展各自的虛擬大學外,整合各種不同資源,以達充份利用的目的,亦是美國虛擬大學的特色。

例如,「西方州長大學」(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是由包括華盛頓、阿拉斯加、亞歷桑那、內華達、夏威夷等十八個州長所共同推動的整合大學, 開辦之初,只有在丹佛和鹽湖城有二十個員工,聚集了九百五十萬美元的公共及私人基金,初期只設兩年制的人文藝術課程。目前由華盛頓州立大學提供課程、新墨西哥大學提供圖書資源,未來企圖進一步整合各州的高等教育資源。

以美國德州的公共圖書館為例,1997上半年,休士頓圖書館主持二百多個遠距教學課程,有些由它製播,有些可在那裡收視,內容包括二所社區學院及一所大學全部的課程(full-scale courses),以及一系列關於地理、藝術、未來的書等等的專題衛星節目,該館可以透過衛星發送信息給地面上任何地方,也可以跟墨西哥大學和墨國境內技術學院系統交換課程,它們參與遠距教學合作計畫,透過衛星與電訊頻道帶給人們高品質、組織完善的數位資源,產生新的學習與教學實習社區

又如Educom是結合六百多所大專院校及超過一百家企業所成立的虛擬大學,希望透過資訊科技改造高等教育,將最新科技引入到學校教育中。

再如「加州虛擬大學」(CVU: The California Virtual University, http://www.california.edu/),這個網路大學是由美國加州州政府推動,將加州九十五所公、私立大學結合起來所籌組成的虛擬大學。日前由一個非營利性的基金會自加州州政府接手經營,目前共提供一千六百種不同課程,讓學生透過網際網路與鄰近的大學連線選課,最終希望能夠取得畢業証書。其中,每年的營運經費估計約需兩百萬美元,經費來源將主要來自贊助廠商及自行開發的網路商機。包括有Oracle、Sun、Cisco等在內的大企業已個別捐助了七萬五千美元。未來亦將結合書商、軟體商、及電腦零售商共同提供學生學習所需的各式用品。此外,校方表示對於經濟困難的學生亦將提供援助、協助負擔其電腦及網路連線的開銷。

        歐美各國利用其充份發展的電腦網路系統,建立虛擬大學以提高教育服務的品質。相對於高科技國家,結合科技、教育與商業為一體,後進國家的電腦及網路設備就顯得相當貧乏。即令如此,後進地區仍能從網際網路及虛擬大學設立,改善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困難。

「非洲虛擬大學」由世界銀行贊助一百廿萬美元設立,目的在於開發非洲科學教育。其課程由愛爾蘭的Galway大學、美國的Amherst大學以及紐澤西技術研究中心(NJIT)所提供,製作成錄影帶送到非洲學校中。學生修習這些課程並不因而取得美國或愛爾蘭的學位,相反的,他們從伊索匹亞、迦納、肯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及辛巴威等自己的學院取得成績及學分證明。透過此遠距教學系統,許多人在接受了全套的課程後,可以取得大學學位。授課教授一星期以電話和學生聯絡三次,回答當地指導員所不能解釋的問題,或親自為學生做更進一步的說明。如此一來,非洲將有四十多國成立虛擬大學了。

台灣網友超過三百萬人,己是全球前十大資訊國之一,然而,在網際網路使用,以及教育功能之發揮上仍顯不足。網頁中偶見諸如「公共行政資訊服務網」(http://pa-study.net/)等設計,讓針對該領域有興趣的網友,能夠得以學習到相關資訊。但是,每個網頁都有特定主題,經由與其他網站超連結後,自然就成為一個資源整理與自我學習的圖書館。經由系統整理,組成虛擬圖書館和虛擬博物館的網站不計其數,也都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但由於它們沒有規劃課程、沒有互動教學、也沒有對學生的主動引導,因而並不被列在本文所稱的「虛擬大學」範圍中。自覺地宣稱「虛擬大學」的,要算是朱進財的網際網路虛擬大學(Cybersity;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6683/cybrsity.htm)了。

        此一虛擬大學創立於1997年3月14日,其宗旨為:「初步構想為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開放、活潑、豐富的特性,設立一所人人都可以唸的大學,展現另一種型式的空中大學,一方面提供大家自我發現學習的機會,達到終身學習的理想,一方面將此構想作為政府或民間人士興辦網路大學的參考。」朱教授強調其學校風格為「自由的、開放的、人性的、豐富的、多元的、進步的、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種族、超越國界的」,入學唯一條件是"your desire to learn" ,目前設有文理學院(語文學系、心理與輔導學系)、工學院(資訊科技應用學系)、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系)。課程部份,文理學院開設有:辯論訓練、助人歷程與技巧,工學院開設有:電腦與網路、Homepage製作,教育學院開設有:父母親效能訓練、教師效能訓練、創造思考教學、幼兒教育等。由於該校僅是一所虛擬的實驗大學,「採自由發現與學習的方式,故無權頒發任何學分證明或證書」,目前仍屬自我學習的輔助教育。

        朱教授認為設在美國的「全球網路學院(Globewide Network Academy; GNA)」 創設構想與內容和其網際網路虛擬大學幾乎完全相同,故進而與其締結姐妹學校。雖然網際網路虛擬大學目前無法授與學分證明或學位證書,但其「跨系選修」所連結的包括GNA在內的各種課程,有些則是可以頒發學位的,以彌補該校的不足

依據IDC預測,2000年線上教學市場規模有22億美元,到了西元2003年時將會成長到114億元;而教育市場顧問公司(Eduventures.com)調查發現一般企業花費在線上學的經費由1998年不到2億美元快速成長到2000年預估將超過25億美元,顯示透過Internet的線上教學服務,已逐漸彌補現行教育體制不足之處,也衍生出許多新興的市場機會。

 

三、虛擬大學面面觀 

        網路上既有的虛擬大學,仍以模仿「真實大學」為其基本架構。一般說來,一個虛擬大學可能區分數個不同學院,各學院可以設立幾個不同科系,每個科系有其課程設計及必、選修課程,這些通常放在演講廳或教學大樓中。進入虛擬大學除了校園導覽外,設有行政辦公大樓,不同樓層內有行政人員掌理學生事務、學籍、証書等相關行政支援事務。虛擬圖書館是學習時很重要的一環,除了有系統地整埋各科系、學門、主題的相關參考資料外,更有針對該議題的網路連結並與其他圖書館連線。而虛擬咖啡廳標榜「你準備咖啡,我提供對話討論室」,讓同學依興趣、主題來加入課程或課外討論,它是多人互動對談室,如同ICQ一般,每個人可以在設定好的課程、科目、學系、學院間與他人對話討論,以增加學習效果。此外,另設有考場,學生某一科目修習完畢,準備好了就可以選擇方便時間進入考場進行測驗。在虛擬大學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擁有其學號及密碼,依其權限參與虛擬大學中的各項活動。

        此外,不同的虛擬大學,依其考量,仍有許多其他相關設計。例如,「虛擬大學出版社」(VUP)刊行《虛擬大學期刊》,強調終身學習為其職志。其中,電子期刊與圖書,較傳統期刊不但具有即時線上的優點,更有強大豐富可搜尋的檔案庫,充份提供檢索的方便性;此外,互動式的虛擬會議廳,提供作者與讀者間的對話,更是傳統期刊所無法做到的。藉著網際網路的多樣性及互動性,虛擬大學能夠提供比傳統大學更多方便性的服務。

扮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如何能夠充份發揮其功效,這正是虛擬大學所面對的問題。一方面硬體技術已經有某種穩定性,影視訊號傳輸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因此,問題反倒在於軟體及學習環境型塑的考量上。如何設計更好的虛擬教室?如何更客觀、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這些才是虛擬大學成功與否的重大課題。紐澤西科技研究所(NJIT)過去二十年研究經由電腦媒介溝通,非同步學習網路(ALN)來傳送大專課程,創造出「虛擬教室」的基本架構。正是經由許多研究單位的努力,技術層面的問題反而不是太大的問題。

人事管理成本、教師薪資、課程設計、網路及電腦硬體設備費用、雜支費用、市場廣告等,這些都是建立虛擬大學時所需考量的成本。雖然, 虛擬大學比起傳統大學可能可以在人事費用及行政支出上減省開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會賺錢,仍有許多成本效益的問題有待仔細評估。虛擬大學設立是否有很大的商機?沒有人能完全評估其投資報酬率。許多高等研究單位投入到建立虛擬大學的資金相當可觀,短期內是否能夠回收也是相當大的問題。大家都看到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競爭起點上總希望能夠較為迅速,以免在下一波教育體制改革的潮流下成為牲者。

        網際網路最大的優點在於其多樣性與方便性。羅傑大學(Rogers University)宣稱其建校的指導原則在於:「無論何時、何地,提供學生他們所需的。」北方虛擬大學 (Virtual University North)甚至承認學生在其他學校所修習的課程,即使是沒有學位的課程亦可認證;它並不頒發「學位」,該校稱其學生取得的是「學位類型」,類似學位之實,但無學位之名。由於沒有學位的誘因,又要收取費用,因而該校只針對收費的註冊學生,提供一些進一步的服務。

        事實上,大家對網際大學、虛擬大學爭議最多的還是在學位認証上。下述兩件美國學術界最近發生的爭議,可以見到對網際網路的疑慮仍存在一般人心中

  首先,完全依賴網際網路進行授課的瓊斯國際大學(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日前破天荒地被主管當局承認其所授與的學位有效之後,擁有45,000名會員的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竟立即發表反對聲明。主要理由有三點:(1)授課內容並不是由主授教師決定,違反學術自由;(2)全校祗有兩位專任教師,其餘均是兼任;(3)不重視研究和出版,純綷以教學為主,剝奪教師的天職。

  第二件事則是關於加州虛擬大學(California Virtual University)。當初推出時曾經相當轟動,而過去一年來也已經有25,000人註冊選課。但是最近其校務主導權卻轉移給參與的實體大學,也就是只把加州虛擬大學視為一個網站,所有的作業仍轉回原來的授課大學。雖然對修課的學生沒什麼實質的影響,但無形中卻承認網路祗是輔助工具,不能和面授相提併論。

  面授為傳統的教育方式。以國內為例,即使在空中大學修課,每學期也需要參加四次面授。不過從87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該校已經有若干課程是採上網面授的方式,雖然仍有二至三次的紙本作業、期中考和期末考的筆試,不過仍以電子郵件作為傳道授業的管道。如果這個方式行得通的話,勢將改變高等教育的教學媒介。

  教育部曾勉強在有條件的前題下,承認外國學校在台開授的面授課程,但還不曾思考過任何不需面授的課程。看來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網路被認證為正式的教學工具,將遠距教學視為一種正式的教學方式。

     虛擬大學在發展時所面對的問題很多,在法源上是否適法、品質與價格間是否足夠商品化的成本效益考量、成績評量應如何進行、其公平性是否能維持、學位認證的方式、學習成效如何…,這些都是當下已經面對的重要的問題。除此之外,衍生出的問題也不少:高等教育型態是否會因而全盤改變?學生學習策略是否會因此有所不同?虛擬大學未來是否會融入到現有正規教育,抑或喧賓奪主,部份取代既有教師、教學的功能?這些都是重大議題,已經引起學界的重視。

大家都接受網路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問題毋寧在於如何保障網路教學品質?目前美國已有三分之一的大學提供網學位,學生不必踏進校園就可以取得學位。諸如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碩士的線上學位要求就非常嚴格,品質管制不成問題;然而,各校線上教學情況不同,無法相比,一般大眾仍懷疑網路教學的客觀性。此外,大多數學生仍然懷念大學的校園生活。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表示,大學經驗中的校園生活比課業更為重要,目前的網路科技仍無法取代校園生活。因此,網路大學主要吸引的對象是那些無法上大學,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在職生,網路課程的彈性正符合他們的期待。在各校競相上網開課之際,一些網路大學的大膽實驗已經慘遭挫敗,對學生來說,網路學習的負面還包括考試更嚴格,作業因電腦故障而泡湯,與教授溝通不良等,其中最嚴重的可能還是因為沒有同學而感孤立。凡此種種,都說明了網路教學與虛擬大學仍存在著許多難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虛擬教室、虛擬大學究竟是輔助性的,抑或成為本質者?假如它只具有輔助性的角色,則其訴求是針對學習機會不足、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補救教育。但是,如果是後者,這意味著我們處於網路革命的同時,亦面臨著教育革命的開端。

 

四、學習成效之研究與評估 

海憶絲(Alice B. Hayes)指出,學生透過五個不同層面進行學習:

1.資訊傳遞與技術處理;

2.經由口頭報告、班級討論及研究報告掌握溝通技巧;

3.對不同性別、年齡、種族、文化成員的進一步瞭解;

4.從課程具邏輯的系列安排,而在深度與廣度上加強;

5.引導並鼓勵學生對某些議題及觀念之價值、在倫理寓含加以反省。

她認為,虛擬大學只能達到第一層,而真實的大學則能全面達成這五層。一般人常將遠距教學、網路教學視為被動式的接受既有錄製的節目,無法達到人性化的互動關係。但是,在傳統教室中,教授面對長串的選課名單,實際上很難真正與每位同學都有深入的互動關係。海憶絲認為課堂學習時,師生可在上列另外四個不同層面達到深入互動關係的情況畢竟也只是理想。網路教學中,學生選課名單可以不只是名單,而呈現照片以及e-mail地址提供聯絡,這時,雖然是與機器對話,但難道一定比傳統教室更不人性化?與面對五百個學生,無法知道誰是誰的情況相較,虛擬關係可能更為人性化一些。

        一份1997年的調查指出:在美國,私立大學有60%學生用e-mail當作課程學習的工具,公立大學則是48%;有四分之一的課程使用網際網路為參考資料,超過14%的課程綱要及課程資料已經上網。網路輔助教學早已行之有年,也有相當成效。但是,以網路為主導的網路學習,亦具有一些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優點: 在作答及思索時,不僅能夠複選,而且能夠互動,技術上優於傳統是非、選擇、排序、配對等問答項。而這種互動方式,可促使學習者自我檢討,甚至透過e-mail與教師及他人對話,同時,在對話時,也較沒有在傳統課堂上的壓力

        電腦輔助教學原本就具有傳統教學所無法克服的限制。除了速度快、可不斷重覆操作、沒有對老師權威的心理壓力外,電腦輔助教學的選擇自由和互動性更是影響深遠。Lewis Kleinsmith以自己為例,他從1980年代初期就在密西根大學教授「生物學概論」一課,大的演講廳坐了五百個學生,面對這麼多的學生,即使是才華揚溢的學生,他仍懷疑傳統教授法的學習成效。於是,他自行設計電腦互動式輔助教學軟體,提供作為課程輔導之用。近來,他又以網際網路為基礎,擴大該輔助軟體適用範圍,結果發現效果相當好。以使用該軟體之前五年以及使用後五年的各班成績來分析,以往成績呈現雙峰分配,成績較好的與適應不良的各自呈現一個群組;以往各班平均成績約在65分左右,而較差學生的平均成績則在45分左右。在控制了其他變項後,使用該軟體班級的平均成績約在80出頭,並且全組沒有高分組與低分組的顯著分別。這顯示不但全班平均成績提高15分左右,同時,學習成效對所有學生都有普遍效果。針對此研究Jerry Johnson設計問卷,調查學生使用該軟體的反應,發現學生認為該軟體有四大特色:

1.  互動式的,具有回饋的效果;

2.  學生從他們的錯誤中學到許多東西;甚至,在他們無法完全確定前,寧可多試試錯誤答案,以深入瞭解問題所在[從錯誤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3.  由於是匿名的環境,在學習時沒有壓力;

4.  隨時可以操作該軟體,不限時間、次數及地點,並且可以自由控制它。

而上述特性都是在大班教學的演講廳所無法提供的

        這是針對傳統授課,再加上電腦輔助軟體後,對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大部份人亦都能接受此一結論。然而,完全採行網路教學,其學習成效與傳統教學之比較研究,截至目前為止,深入的研究仍然不算太多。

        1996年,加州州立大學進行一項實驗, Jerald G. Schutte教授在其「社會統計」課程中,將33名學生隨機區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使用傳統教學,另一組則以網際網路來進行教學,兩班在教學模式上並未全盤改變,兩班所教授的內容、講演及考試都採同一標準。在控制了可能影響因素後,結果發現虛擬教室學生的成績高於傳統教學組20%,網路教學組有更緊密的人際關係,對課堂作業也更有興趣

        該研究1997年1月17日在CNET(News.com)揭露後,引起許多討論。研究結果給人的直接反應是:虛擬教學甚至比傳統教學要好,未來傳統教學可能會因而沒落。針對此點Ed Nea除了對該研究所採行的方法論及推論過程提出批評外,亦指出許多影響學習成效的互動面都未被納入考量,以致於結果是有偏差的,不能過度推論。其中,老師的因素就相當重要,各校在發展虛擬教學的初期,所安排的教師都較平均水準要高,老師與學生都自覺在進行一項實驗,不自覺地會投注更多關懷,所得出的學習成效自然也就較傳統教學來得好。此外,樣本過小,在小團體中的結果是否能夠推論到不同大小班級,以及不同科目的教學上,也都是值得爭議的。

        針對Neal的批評,Schutte提出答辯,指出其在方法上並無疏失,研究重點並不在於教學方法的不同,而是比較不同的傳遞媒介(傳統教室、虛擬教室)對學習成效的影響。課程單元、講授內容、教材、進度、考試等條件都儘量控制著,以考察虛擬教室與傳統教室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是否達到顯著差異。在他看來,的確是有顯著差異的。

        雖則如此,虛擬教室並非對所有學生都適用,針對許多案例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大部份情況下,虛擬教室中學生的學習成效比傳統教室要優,但並不必然都是如此。對於動機強烈、準備充分而且適當使用必要儀器設備的學生而言,虛擬教室優於傳統教室,這些學生本來學習動機就比較強,在得到更多機會,增加與老師以及其他同學的互動之後,學習成效自然也就更加顯著。但是,對於那些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又較無自制力的學生而言,傳統教學方式反而對其學習會更有利。此外,虛擬教室是否會更好,與教師是否能夠積極建立並維持與參加研究團體成員的互動關係有關。虛擬教室中,老師必需調適新的教學方式,否則很難發揮其功效。事實上,線上教學只是電腦會議的一種型式,正如同任何型式的電腦會議一般,其成功與否端賴會議主持人的技巧和努力,以及參與成員的投入及其動機。成員愈積極參與,整體的學習成效愈高。這時,即使虛擬教學是一有利的教學方式,但也要有相關的條件配合才能竟功。

五、網路學習

史丹佛大學最近將其醫學院育網路(SHINE,Stanford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Education)獨立出來,走向商業化服務e-Skolar,以提供就業醫師在行醫生涯期間求取醫藥新知、醫事諮詢的服務。由於生物科技日新月異,病人權利意識抬頭,醫師有必要隨時進修,但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線上諮詢服務推出後廣受就業醫師歡迎,可以促使就業醫師在離開學校後仍持續進修,達到終身學習目的。

教育部為了鼓勵終身學習,特別設立終身學習網(http://lifelong.edu.tw/index.htm),該網站包含教育館、佈告區、架構圖、網站介紹、各縣市終身學習資訊網、交流園地、學習資訊查詢、網路連結等。其中,網站介紹包括了政府機構、民間團體、社教單位、國際網站、遠距教學等分項,而各縣市終身學習資訊網又包含了成人基本教育班、補校第二專長教育班、縣市民教室、各級補習學校、推廣教育、心靈改革等項。藉著網際網路的力量,將教育部大力推動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給予資源上的整合。

教育部所提供的網站資訊,仍然只是將現有資料彙整,並不具有太多互動性效果。當然,教育部終身學習網作為入口網站,提供教育資源相關資訊,正可以讓民界易於分類並鍵連到所需的網站,已能部份達到設立目的。真正能夠充分展現網路學習效果的是類以「亞卓市」的設計。

2000年1月6日,「亞卓市」網站(http://www.educities.edu.tw)在中央大學舉行開幕式,由李遠哲擔任榮譽市長。它是一個開放的虛擬空間,在亞卓市裡,每個市民可以擁有10mb的web-email、10mb的網頁空間、參與所有的課程與活動,以及加入web-bbs及聊天室的討論。任何人有專長,都可以開班授課,課程之外,BBS的文章、網友的網頁作品、遊戲等,也都是學習的內容。亞卓市的發展,由所設立的文化、建設、新聞等單位來管理,在選舉委員會定出選舉辦法後,經由選舉,讓網友參與管理的工作。「全民開課」最能代表亞卓市「只是一個介面,由市民產生內容」的特色,它提供一個免費下載的個人開課系統,任何人都可用這個系統開課,由於具有放置課程教材、繳交作業、線上討論等完備功能,授課者只需專心在課程的內容,技術問題就交給亞卓市。截至2000年5月19日為止,亞卓市「全民學校」的課程總數達519門,分站總數達50站,師生人數已達12,178人。

「亞卓市」亞洲卓越城市的簡稱,最初是國科會補助國內學者,關於「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在網路上的研究 而逐漸演變成的一個構想。後來在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下,中央、陽明、花師、清華四校聯合提出以亞卓市為主軸,作為研究網路學習的實驗平台,找尋未來學習的新模式,同時也提供給大眾一個終身學習的場所。亞卓市探討主題於研究網路上各種「社會學習」模式,透過電腦與網路,學習者與他的同學與及電腦模擬的人 物(如模擬家教、模擬學生、 甚至動物同伴等),如何一起參與某項特定設計的學習活動;諸如合作、討論、競爭、模仿及角色扮演等方式,以及進行群體互動學習,都是研究主題。而學習就是發生在這種具有豐富 社會內涵的同儕互動當中,並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近年因網際網路促使大環環的改變,「社會學習」在資訊社會裏所代表的可能性及意義,正是亞卓市探討的重點,研究人員希望利用亞卓市的設計, 構築未來網路學習社會一個雛型。該計畫從整體的觀點出發,提出「主動社會學習」理論,全面性探討學習與科技的關係,主張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權利,衹有通過學習,個人潛能才得以發輝。資訊時代來臨,傳統社會對學習要求著「讀寫算」的基本能力,也轉變成「讀寫算思做」等項;例如,學習者能夠彼此團結合作,也可以接受競 爭並尊重對手;能夠在網路上尋找、 分析、應用資訊,解決複雜問題等,這些都需要經由新的學習方式來才能因應新的社會挑戰。學習科技會是廿一世紀急速發展的領域,也將會是一個科技服務人文的領域全新領域

「亞卓市」設立了七項發展目標為:1)開創網路學習社會;2)發展七項關鍵能力;3)連接高互動教室,營造未來課堂學習新環境;4)推動主動終身學習;5)分享教育資源與心得;6)提供國內外學習科技研究、整合與推廣平台;7)帶動全球教育。透過這七個發展方向,亞卓市希望能從台灣出發,最終推廣為「國際亞卓市聯盟」,讓不同虛擬城市的市民可以互訪交流,名譽市長及市長亦能定期召開高峰會議,以結合全球先進的學習科技,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學生集合在彼此連結的社群中,使台灣成為全球網路學習社群的發源地,並成為跨國的教育改革運動典範,而能主導學習科技的未來發展

亞卓市以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自居,雖然當前發展仍然有限,外界對其宣稱所欲達成的目標亦有質疑,然而,其基本出發點相當正確,更可成為未來學習模式的參考。它是未來網路學習社會的雛型,也是一個以教育為宗旨的虛擬城市。當然,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只在於否能吸引相當網民參與,更重要的是,其經營策略是否能讓市民得到虛擬社區的認同感,而願意主動地投入到其活動中。

六、小結

Peter Wilby在虛構的〈2050....虛擬之旅,1997/10〉一文中,從未來的觀點回頭看,早在1997年虛擬大學設立之初,「真實存在學院」(AEC)就已經註定了其消失的必然性,2050年時,世界上只存在諸如「線上牛津大學」等虛擬大學了。要瞭解「真實存在學院」也只能在歷史(或考古)教材中發掘了。

面對新科技的發展,人們心中總有著某種的恐懼和不安,深怕它會造成什麼惡果,深怕工作機會會被剝奪,深怕社會文化會因而動亂。這不只是在這一波網路革命才產生的現象,書寫文字取代口說傳統、蒸汽機、機器、印刷術、電燈、留聲機、電話、電視等發明市場化大量使用之際,人們心中總會產生某種疑慮。

十八世紀,見到書籍的快速流通和刊行, 狄德羅就已預視未來年代的學習會退縮到書籍中。然而,即使到了1795年,德國公共健康手冊仍警告大家過度閱讀會造成身心疾病,甚至,過度閱讀可能導致社會失調等問題。可見新科技在推展之初,必定會造成社會疑慮,然而,經過一定時間,社會心理逐漸調適到夠享受新科技所帶來的優點和便利時,反對和批評的聲音自然也就微不足道了。時至今日,很少有人還會對閱讀及觀看電視等日常生活行為有所疑慮。哈佛大學校長Neil L. Rudenstine指出,網路使用有下列數個無法為傳統教學所取代的優點:

1.網際網路可提供無窮資訊,這是以往上課所無法辦到的;

2.網際網路允許創造異常豐富的課程材料;

3.學生彼此於日常生活中交換觀念和意見,對學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而網際網路能提供活潑的「對話」過程;

4.網際網路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能夠主動地吸收觀念。

這些優點和力量,使得網際網路強化了傳統大學教育的教學和學習。正如同圖書館的資料不會告訴我們那些書應該讀一般,網際網路也不會主動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個人及社會,它是被動的。然而,對於積極的學習者而言,網際網路無疑將會是強而有力的工具。

教學虛擬化之後,教授的工作是否會為多媒體軟體、演講錄音、高科技工具所取代?可能會,今日的教授如果不能在課堂上參與學生的學習,帶動他們的討論以及鼓勵他們多思考,似乎教授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如果能夠充份發揮教師的角色扮演,則高科技的發明,終將成為教育最佳的輔助工具。

        奧瑞崗大學的J.T.Moseley指出:「沒有証據能証實講授的方式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最佳的教育模型。」在他看來,教師花費最多的時間在找尋資料,如果諸如視訊傳輸、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能用在基礎教學後,教師將會有更多時間來探尋資訊、進行研究了。於是,老師的工作將會定位在學術研究和進階教學,以及個別指導學生。這時,只有角色扮演和任務轉換,沒有被替代與否的問題。

        於是,虛擬大學、虛擬教室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日益勃興,亦將提供學生更方便有利的學習環境。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必然的趨勢,但可以調整心境,學習如何享受從網路世界所帶來的成果

我的看法:

      "遠距教學"這個名詞和教學方式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的演進與普及,漸漸的結合在我們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剛開始會使用時當時流行的軟體與應用是電子郵件然後初期的即時通訊,比起現在的功能都簡略許多,所以當時聽到遠距教學這種想法,是覺得不可思議但盼望的!因為若是學生可以不用特地到學校、到教室,只要在有電腦的地方就可以上課,那將會是多麼便利的事!

     不過直到現在,遠距教學的運用仍是受到許多限制的,例如城鄉差距所造成的資源不足等,叫落後偏遠的地區可能連有電腦都是問題,更別說用電腦進行遠距教學了,於是乎相對的補救政策也通通出爐,藉由補助、人力資源的補充漸漸的擴充相關的師資和資源,也讓偏遠的地區漸漸懂得如何用電腦學習及其便利性和好處!   

   未來也希望能運用在更多學習與生活中,不只是補習班、教學資源的交流,只要能達到好的學習成效,就算一般的大學也都使用遠距教學也不是不可能的意見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