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網際網路

  起源於國防之需

    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希望能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經過了幾年的努力, ARPA 以分封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技術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1969 年九月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 (NET 等於 network),第一個節點 (node) 設立在 UCLA (Univ.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ARPANET 剛開始僅有四個節點,分別設在幾個大學研究中心,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設計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台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傳送資料時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參見 ARPANET 的歷史Hobbes's Internet Timeline)。

        Internet 這個字眼來自 ARPA,是 internetwork 的簡稱,原先的含意僅指網路間,和現在泛指網路上所有的應用,略有不同 。當然讓一台台的電腦能透過網路相互運作,必須透過某種規則,有這些規則定下來,大家才知道在鍵盤上打下這個字代表什麼意義,電腦要做什麼事,因此就會有所謂的通訊協定出現。 ARPANET 剛開始所採用的網路通訊協定是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NCP), 1974 年開始,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和 Internet Protocol (IP) 逐漸取代 NCP 的功能,1983 年成為 Internet 上標準的通訊協定。(關於 TCP/IP,請參考 TCP/IP 的介紹。)

學術界加入研究

 從 1969 年開始,ARPANET 的節點不斷增加(各大學紛紛加入),到了 1983 年時已經有 600 個節點了,此時 ARPANET 也正式分裂為兩部份:ARPANET 和 MILNET 。ARPANET 用於研發和學術界,而 MILNET 則專屬國防資料傳遞之用。1979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開始參與網路技術研究。1985 年開始 NSF 撥款協助近 100 所大學連上網路。1986 年,NSF 佈建 NSFNET,將全美五大超級電腦中心和各大學連結在一起。NSF 在使用政策 (Appropriate Use Policy) 中明白宣告 NSFNET 之使用僅限於非商業活動。

 由於越來越多教育單位加入,不免要有管理規則或一些工作小組來制定標準,1983 年 ARPANET 成立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
IAB),負責於網際網路間的行政和技術事務。1986 年在 IAB 之下又成立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專責於技術標準之制定。

 1987 年網路上的主機已經超過一萬台了,NSF 於是和
Merit NetworkIBM MCI 簽約,請他們代為管理建構 NSFNET 之網路幹線。1991年底,網際網路愈演愈烈,NSFNET T1 (1.544 Mbps) 線都不敷使用,於是由 Merit、IBM、MCI 合組的 ANS (Advanced Networks & Services, INC.) 繼續幫 NSFNET 管理建構 T3 (44.736 Mbps) 主幹線。雖然 NSF 不贊成網路上的商業活動,但是外界壓力越來越大,當民營的網路公司經由 MCI 和 NSFNET 使用者互通電子郵件之後,Internet 便開始逐漸邁向商
業化。

企業界加入經營

     1990 年代 ARPANET 逐漸萎縮消失,而 Internet 上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WWW) 紛紛出爐。當 Internet 上不可從事商業活動的禁令解除後,商業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加值服務。 1993 年 InterNIC 成立;馬克‧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一起開發出簡單易用 Mosaic 瀏覽器(Netscape 的前身)。同時企業界和媒體開始大量使用與報導 Internet。 Mosaic 刮起一陣 Internet 旋風,網路使用者的人數急遽增加,光是 WWW 的資料流量就增加了 341634%,而 Gopher 的使用量也成長了 997%。

    1994 年 ARPANET/Inernet 歡慶 25 週年,網路上已經變得五光十色、無奇不有,開始有了 shopping mall、開始有人用網路來廣播、連網路銀行都出現了。這些新奇的商業應用哪是當初為了國防之需而發展網路技術所能預料的呢?

網際網路的未來

     雖然大部分的人因為瀏覽器而認識網際網路,但是網路的功用可不是僅有全球資訊網而已。諸如電子郵件檔案傳輸電子佈告欄遠端登入Gopher 等應用,不僅影響政府、企業界、以及你我工作的方式,也使我們的生活有不少的改變。

根據資策會「我國 Internet 應用現況調查」,我國網路使用人口已於 1998 年四月突破兩百萬大關,但使用者以男性、年輕人、高學歷者居多,而上網者則普遍抱怨網路傳輸品質不良、內容缺乏等問題。可見加強網路基礎建設、提昇網路服務品質實為當今之首要工作。

 美國學術界為了滿足目前及未來網路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品質與速度,一百多間大學與政府共同進行
Internet 2 的研究與開發,希望能將未來網路的速度提高到現有網路的 100 到 1000 倍,同時亦藉著 Internet 2 來避開目前網路上頻繁的商業活動。當然有人譏之此種行為是拿人民的血汗錢來玩,卻將普通百姓摒棄在外的做法,無論如何,這充分顯示無論男女老少對網路的需求以及網路的重要性。

 因此美國政府又開始進一步推動「
新世代網際網路計畫」(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GI ),此計畫於 1998 年初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計畫時間從 1998 年至 2002 年,是一個每年約有一億美金預算的五年國家級計畫。美國希望藉著建立這個有力且多樣性的 NGI,以更進一步鞏固美國通信資訊領先世界的地位。NGI 將著重於:

  • 先進網路技術的發展:落實於網路品質、安全、管理及協定等技術。
  • 高速網路建置:建置 100 個以上的 100Mbps 的節點以及 10 個 1Gbps 的節點(這些節點的速度都比現今的網路速度快上 100 到 1000 倍)。
  • 普及之應用:運用在醫療、緊急危難、環境品質監控等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應用上。
  • 關於美國 NGI 的資訊,可至其網站一探究竟;亦可閱讀資策會「美國新世代網際網路計畫推動內涵與影響」一文,以獲得更清楚的認識。

網際網路安全

經過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已經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為全人類提供便利。電子郵件、即時訊息、視訊會議,網路日誌(blog)、網上購物等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基於B2B,B2C等平台的電子商務,跨越洲際的商務會談以及電子政務等等為商業與政府辦公創造了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環境。但是隨之而來的不全是正面的影響,垃圾郵件、網路蠕蟲病毒、惡意代碼、惡意軟體等等也影響者人們的正常生活。

病毒

網際網路給病毒傳播提供了非常快速迅捷的通道電腦感染病毒,病毒的破壞能力也因為網路的四通八達大大的加強。最近幾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因為微軟公司視窗作業系統和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的安全漏洞,已經使全球多家公司蒙受巨額經濟損失和上億台電腦遺失資料。電腦病毒比上個世紀更具有偽裝性和感染能力,而且從被動傳播向主動進攻轉化。它們甚至具有了部分人工智慧,可以判斷標的電腦是否已經感染,是否有防病毒監控程式,甚至可以主動終止這些監控行程。

惡意代碼

惡意代碼是嵌入到網頁的指令碼,一般使用Javascript編寫,受影響的也是微軟視窗系統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它們在未經瀏覽者同意的情況下自動開啟廣告,開啟新頁面,嚴重影響瀏覽者的正常存取。除此之外,它們還透過系統呼叫修改瀏覽器的預設首頁,修改登錄檔,添加系統啟動程式,設定監視行程等。普通使用者對這些代碼基本束手無策,極端的辦法是重新安裝系統。

惡意程式

惡意程式是從惡意代碼發展出來的一種基於外掛程式技術的電腦程式,不同的是它們可能根本不需要執行檔,只需要若干的動態鏈結函式庫檔案(檔案字尾是dll)就可以藉助windows系統正常工作。

這類程式可能是使用者無意識安裝到系統中,也可能是自動被安裝的。它被安裝到系統中,隨作業系統啟動,一般這類程式除了工作行程還會有守護行程,如果發現主行程被刪除或者重新命名,守護行程會自動生成一份新的拷貝,所以很難移除,即使表面上移除掉了,下一次系統啟動還會重新出現。

惡意程式從表現上看不算是病毒,因為它並沒有破壞性,不會危機系統,只是出於商業目的,屬於商業行為。但是它嚴重影響了電腦使用者的使用,而且如果編寫不當很容易導致系統執行變慢、性能下降,甚至給駭客留下後門。所以大部分軟體把他們當成病毒處理。

網際網路普及率

 
部落格是網路文化興起象徵

截至2008年,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或城市為格陵蘭(92.3%);第二至第五位分別是荷蘭(90.1%),挪威(87.7%),安地卡及巴布達(85.9%)及冰島(84.8%)。[1]

2006年時,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調查顯示截至2005年底,寬頻上網(Broadband)普及率的前五名分別為冰島(26.7%)、韓國(25.4%)、荷蘭(25.3%)、丹麥(25.0%),以及瑞士(23.1%)。而美國在所有工業化國家排名第12位元。

2010年7月15日,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布的《第2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4.2億,突破4億大關,較2009年底增加 3600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攀升至 31.8%,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網路文化

主條目:網路文化

網路文化是指在網路上發展出來的特有文化及行為。

  • 因網路發展而產生的新行為:
    • 瀏覽網站
    •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e;IM):能將訊息立刻傳到另一方的技術。
    • 駭客(hacker):找尋網站上的安全防護漏洞為樂的人。
    • 怪客(cracker):破壞或癱瘓網站為樂的人。
    • 快閃族:利用在網路上張貼訊息而使一群人在特定時間在特定地點作出特定的動作,大多數的快閃活動是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 網路遊戲農夫(某種程度上的職業玩家):以出售線上遊戲中的特定物品(金幣、特殊物品)來賺錢的人。
  • 原有的行為轉由網路作為媒介
    • 由使用傳統郵件轉成使用電子郵件。
    • 由在同人雜誌發表文章轉成利用網路發表文章。例如:網路作家。
    • 由筆友轉成網路交友。
    • 由一般的電腦遊戲轉成線上遊戲。
    • 由郵購及直銷轉成網路購物
  • 因網路應用而產生的新用字行為:
    • 注音文:為了快速打字而發展出來的特殊用字習慣,常以注音符號的子音部份來代替本字,此文體流行於台灣的網路論壇、網路聊天室及電子佈告欄上。
    • 顏文字:利用文字來組成圖形以表達心情等。常見例子有:XD、:)、orz
    • 火星文:主要以注音文及英文字母的發音來代替中文字以達到特殊的閱讀效果,但通常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此文體亦流行於台灣的網路論壇、聊天室、BBS等處。
    • 縮寫:以英文為母語的網路使用者常利用字母來代表一段文字以節省打字時間。例如:BTW=by the way、FYI=for your information。

網路封鎖

主條目:網路封鎖

網路封鎖是指個別政府或者機構處於政治或者經濟的原因,透過技術手段限制對某些網站或者服務的存取。

例如在一個公司裡,為了防止員工在上班時間存取網站或使用如騰訊QQWindows Live Messenger等軟體進行聊天而導致勞動效率大幅度下降,公司的網路管理員通常會使用硬體防火牆封閉來自標的伺服器的80埠服務或僅封鎖部分網路協定(如UDP),這樣幾乎所有的Web服務都會癱瘓或部分網路聊天工具不能被正常連線,公司的員工就不能在上班時間存取WEB頁面或僅可以存取WEB頁面但不能使用聊天軟體。一方面降低公司網際網路接入的流量,另一方面可以讓員工安心工作。

在某些國家,如中國、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認為有些訊息不能散布到大眾中,所以他們透過技術手段封鎖國外一些站點的位址或者透過域名服務設定,使這些網站的域名得不到正確解析而返回錯誤資訊,或者透過大型的核心交換裝置過濾流經的資訊。如中國著名的"防火長城"

主要技術和形式

  • 埠封鎖
  • DNS域名劫持
  • 關鍵字報文過濾
  • 流量監控
  • 存取策略

主要對策

  • 代理伺服器(藉助國外主機轉發資料)
  • 資料加密(藉助加密軟體)
  • 使用安全連線(VPN或者HTTPS)
  • 分散式存取

網路內容審查

主條目:網路內容審查和中國網路審查

網路內容審查是一種對網路承載的內容進行審查,並對部分內容進行過濾、刪除、關閉等行為,內容審查通常伴隨對相關人員與組織的行政處理。網路審查主要針對危害國家安全、侵犯版權與個人隱私、透過網路進行違法活動以及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宣傳和教唆等行為。許多國家都有相關立法,並且在政府設有相關部門進行監控和管理。在中國,公安部門、國安部門及新聞宣傳等部門聯合承擔相關行政權責,並輔以防火長城等技術手段對網路活動進行嚴密監控。然而對網路內容的審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言論的自由,在何種程度上、採取何種手段進行網路審查一直是爭議的話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網際網路與社區資源交流

     網際網路被喻為下一世紀最重要的媒體。台灣,自然也在這股網路熱潮下,急於追趕。這二年多來,無論政府部門、工商產業、個人都紛紛上網,雖然其中仍以商業性機構較為積極熱中,但隨著網路族人口的增加,人們都日漸體認到網路在未來的發展潛能。

或許,對多數從事社區的朋友們而言,網路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雖然,已有不少建商推出所謂的「網路社區」,然而,一般社區中的網路使用人口還很有限,因而,目前將社區資料放上網路的社區還非常地少,而利用內部網路系統來聯絡社區事務的地方或做資源交流的人就更少了。

一、網際網路與社區

上網,讓人聯想到的是要有時間、有錢、有技術;是年輕人的遊戲。社區和網路之間可以有什麼樣的聯結呢?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資訊的傳遞與取得比以往都更快速、更便利,讓人們的互動可以更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善用網路的社區工作者,可以利用網路,

(一)尋找資料與資源

  透過網路查詢、攫取所需要的資料、找尋各種社區資源。


1.


和我們在社區的推動各項工作有關的法規有多少?
內容如何? 例如在內政部社會司的網站可以到「社區發展綱要」;到營建署網頁可以找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等。

2.

其他地方的人是怎麼推動工作的?社區通訊可以有那些內容?
中文網路上,已有一些社區將自己社區的驗整理出來,供大家查閱,如:台北的永康社區、宜蘭的北成社區等等。

  善用設計良好的搜尋引擎,如蕃薯藤(http://www.yam.org.tw)有系統的分類與網站描述介紹,將可幫助你快速找到你想看的資料。

(二)建立聯繫管道

  透過電子郵件與其他社區工作者聯絡,建立聯繫管道。把社區的事讓社區內的居民知道、讓社區外的人參考,是建立內外聯繫管道的開始。建立社區內部網路,透過電子郵件、留言版、討論區,都是建立聯繫、互動的好管道。

(三)製作自己社區的網站

  透過設計網站將自己社區的想法、做法、經驗與思考以及各項活動資訊,傳達給社區內、社區外的人參考。

  讓網站成為社區的共同看板、居民可以在此參與互動,讓社區外的朋友了解分享社區的特色與成就,也將有助於經驗與資源之交流。

(四)建立社區內部網路

  並不是每個人或每個團體都要去做一個網頁,是否要建自己的網站?牽涉到想要透過網站來達到那些功能和目的?要先有一些清楚的想法與規劃,再來解決技術或經費的問題。

  接觸或熟悉網路的朋友或許會說,透過網路與外界溝通,牽涉到網路頻寬、連結速度緩慢,以及網路上可交換討論事務的限制等等,讓網際網路並不那麼具有吸引力。

  但網路除了「社區外」的連結外,更重要的是可運用於「社區內部」的互動溝通。社區所建立的內部網路系統,祇要用心經營,可以讓住戶更輕易的取得社區內的所有訊息、並能有非常頻繁直接的互動交流,包括:


1.


行政庶務性的資料,如管理委員會的公告、管理費催繳、住戶會議通知等;

2.

增加生活方便的電話,如開鎖的、修水管的、賣蒸餾水的等;

3.

地方公共服務機關的資料,如公所、衛生所、托兒所、幼稚園、醫院、老人院等;

4.

休閒娛樂設施資料-如公園、游泳池、溜冰場、畫廊、步道等等;

5.

溫馨的訊息-如歡迎新住戶遷入、婚喪喜慶的互相支持與祝福、玩具圖書的互通有無等等;

6.

並可透過討論區的設計,讓社區的住戶有一個可以隨時溝通互動的地方:住戶隨時可以進入討論區來互相認識、問問題、提意見,不需要每一次都透過面對面的會議,人們就可以對社區的各種意見做考量。

  這些方便與互動,讓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很容易產生認同、彼此易於建立情感,這是營造社區共識的最佳基礎!

  未來,人們的生活,運用網路的機會越來越多:孩子的家庭聯絡簿、查詢放榜的名單、查氣象、報稅;看新聞、跟朋友通信;問醫療問題、選擇假日何處去…等等。社區生活中,透過網路來聯絡、協調、交換訊息與討論的事務也會越來越自然,因此,如何讓這二者有更好的聯結與運用,是很值得去嚐試與開發的。

資料來源:蕃薯藤社區資源手冊

 

網際網路、內部網路及外部網路
日期: 2003年08月06日
新聞主題: 網路管理

網路 (Network) 是若干台電腦, 從2台至無數台, 用電線電纜與連接設備, 構成的硬體結構. 從硬體的組合型態來看, 我們把網路分成區域網路(LAN), 廣域網路(WAN), 都會網路(MAN), 及網際網路(Internet). 最基礎的構成元素是區域網路(LAN), 若干個區域網路(LAN) 構成廣域網路(WAN), 若干個區域網路(LAN)與廣域網路(WAN) 構成都會網路(MAN), 而網際網路就是以上無數個各種網路的硬體組合. 這些成千成萬的網路分別屬於政府機關` 教育機構` 非盈利組織` 各種大小型的工業` 財務` 商業公司, 以及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司與個人. 最主要的目的是資訊的交換與流通.

從組織型態來看, 網路可分成網際網路` 內部網路及外部網路.

  • 網際網路(Internet): 向全世界發話, 並且聆聽全世界.
  • 內部網路(Intranet): 企業或組織內部專用的網路, 只向它的內部成員發話及聆聽.
  • 外部網路(Extranet): 企業或組織把它的上游或下游關連納入系統, 向它們發話與聆聽. 上游關連例如供應商, 這樣建成的系統稱為供應鏈管理系統 (SCM), 下游關連例如顧客, 建成的系統稱為顧客關係管理系統 (CRM).


資訊的交換與流通有所謂的權限等級, 政府文件依據其價值與影響力, 會被區分為普通` 密` 機密` 極機密及絕對機密等等級. 商業文件也是這種區分法, 企業宜建立自己的文件安全等級, 以保護企業利益. 例如倉庫管理人員不必要取得顧客名單自不待言, 不當被取得時自然容易造成企業的損害. 所謂網路安全, 即在確保適當的資訊由適當的人取得, 並且防止資訊由不適當的人取得.


上述三種網路, 向不同的對象發言與聆聽, 組織與結構自然反應資訊的交換與流通的安全等級區分. 企業應將這三種網路在硬體設施上加以區隔, 然後經由可以管理的閘道(gateway)使三種網路相通, 閘道是用作閘道用途的電腦的稱呼, 不只是作連接用途, 主要用途是作資訊的管制.


個人連接到網際網路, 一般上是透過普通的電話線路或有線電視公司的用戶電纜, 經由作接線服務的 ISP 的閘道, 接上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最廣泛的服務包括:


  • 電子郵件 (e-mail).
  • 討論論壇, 稱為討論群組或佈告欄, 用戶可以投遞或貼出信息, 或在被稱為 Usenet 的系統上尋找某些問題的答案.
  • 線上交談 (稱為聊天室).
  • 冒險和角色扮演的線上遊戲.
  • 資料搜集
  • 電子商務 (e-commerce).


常用的技術性服務:

  • 搜尋引擎:
    公眾可以取用的資料儲存在各種層次的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網路上, 形成一個巨大的電子圖書館, 巨量的資料與龐大數量的電腦網路也讓我們難以找到及蒐集所需要的資料
    . 因此就有各種不同, 用途不一的界面及工具被發展出來以方便搜尋. 這些界面及工具稱為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s), 包括 Archie, Gopher 及 WAIS (廣域資訊主機), 以及相當數量的商業目錄網站 (Directory), 這些都是一種程式, 採用合適的比對機制, 找出一堆具有相同關鍵字的文件, 然後列出一系列包含有一個或數個關鍵字的文件連結, 讓您選讀.
  • Telnet 遠方簽入,是一種程式能讓電腦的使用者連接到距離遙遠的不同網路的另外一台電腦,得以使用遠方電腦內部存放的程式及資料。基於安全的理由,現在有部份改用 SSH,但仍然是沿用 Telnet 的概念。
  • 檔案傳輸協定 (FTP)
    用以在不同的網路上的兩台電腦間傳輸檔案.
  • 全球通用資訊網 (WWW),使用最為廣泛, 是一種超文本系統, 應用 HTTP 的方式傳送資訊,讓您很容易的瀏覽網際網路上的資料, 既快速又很容易使用. 大部份的電子商務存在於全球通用資訊網.
 
 
我的看法:
     

    全球約由1990年代開始,開啟了全新的e世紀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時代來臨,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除了原有的通訊方式以外,所有電腦化的資訊幾乎取代了原有的溝通方式,不論是在教育、商業、文化、科學、工業、科技或是娛樂等方面來看,e化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新型資訊交流的方式了。

       而現在網際網路為我們所廣泛利用的除了檢索資料、收集新知、溝通交流等等外,佔我們生活及大部分的不外乎就是部落格的出現了!部落格不僅提供文章的撰寫發表,也能提供照片的展示,更是一個具有即時性互動的交流平台,不用花費其他的電話費、傳真費用,就能達到資訊交流的目的,也能串聯參閱其他區域夥伴的執行方式與成果,藉由觀摩別人的優點來改善自己的缺點,並紀錄所有年度計畫的執行過程與成果,更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某些程度上部落格的成果還有傳承的意義在裡面,能將所有參與的夥伴辛苦付出的過程全部紀錄與留檔,這些全部都是部落格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我想這也是為何部落格在現今社會中廣受歡迎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