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但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是否仔細考慮過,怎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該如何學習?

  為什麼而學

  應當說,為自己而學確有一定道理。

  有一位中學老師,開學上課時會先給大家提提神兒:“同學們,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大家七嘴八舌,但無人答對,老師於是公布謎底:“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好爸爸!”

  在眾人錯愕之下他接著問:“多少人有好爸爸啊?”無人響應,老師繼續道:“既然沒有,那我來告訴你們,世界上第二重要的事——沒有好爸爸,那就要靠你自己,你們要好好學習!”

  派克說:人生一切際遇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靈性的成長。我也認同學習與成長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做最好的自己”。

  資深人士指出,就咨詢者而言,咨詢效果不在於用什麼理論技術,而在於咨詢者是誰,技巧與使用者性格無法分割。那麼,我們學習之前是否清晰地了解,長期或近期的目標何在?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要去哪裡?

  學什麼

  目標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所學的東西應與目標一致,也應適合自己當前的狀況。明了要去哪兒,也要清楚當前在哪裡,才能確定學些什麼對自己最有幫助。

  曾見過一個職場案例,某中層管理者自愧才藝有限,勤學計算機和第二外語,當他把電腦和法語均勉強掌握時,卻讓更年輕的同事后來居上。

  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需要選擇和取舍。在學之前須追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跟誰學

  我們難以找到全能的人生導師。

  回顧我所遇到的眾多良師,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是鼓勵型的。朋友在博士將畢業時感嘆,馬上要拿學位了,倒覺得在嚴師門下失去了信心。據說某位天才女歌手嫁給年長她許多的嚴厲的名師,數年后幾乎不會唱了。丈夫去世后,她遇到一個十分欣賞她的年輕人,不斷對她說“親愛的,你唱得真好,再來一曲”,才漸漸放出光彩。可見擇師時,老師的水平重要,而他的為人和教育風格可能更加重要。

  如何學

  靈活變通

  明確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對象后,還有怎樣取得最好效果的問題。曾見報道說,小孩子識字太早,想像力、創造力反而受損。

  學習中的某些僵化和限制,並不總是因為沒找對老師。有位京劇大師的弟子在演出前的著裝完全模仿老師,老師急了——我穿黑衣是因為我很胖,考慮舞台上的視覺效果。你這麼瘦,也穿黑的做什麼?

  學習中,我們能否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今年在南方的一次工作坊中,瞻仰過治療大師風採后,不少人膜拜不止,甚至模仿他的服飾……模仿隻是學習的第一步,何時才能夠做到神似而不隻是形似呢?

  觸類旁通

  有個朋友說,他在追星中學會了情感表達,學習中確實很多東西可以相通。還有一次,一位愛好音樂的商界人士興致勃勃地談論流行歌手,不過他感興趣的不是音樂,而是把成功歌手當作一個個商業案例,分析他們是如何找對了受眾……他由此推斷:做事一定要看好目標市場。

  細分市場的確很重要,同時了解自己、做好定位,善於把自己的特點甚至弱點轉化為優勢,一樣重要。

  有個打算為藝術獻身的年輕人要從名校退學,做流浪藝人,“要在痛苦經歷中磨練自己,以尋找創作靈感”。可王小波說:搞藝術創作是借鑒別人的痛苦。玩笑幽默之外,也有至理在。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事,需要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我們不可能精通所有行業,需要善於發現、闡發和汲取。

  融會貫通

  李敖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被問道:李大師有無反省過自己的缺點?李敖輕鬆應對:孔子說,自己很幸運,一旦有過錯,全天下人都看得見。我跟他一樣幸運……之后輕輕說道:反省過,雖然我外表有時張狂,其實內心很冷靜。

  李敖是那種無論被問到什麼問題,都能拿來自我展示或借題發揮的人。相信生活際遇也一樣,不在於遇到什麼,而在於如何用好每一段經歷。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是書本知識都忘掉之后,所留下的東西﹔那我們在知識技巧之外,更需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理念系統或結構。

  愛默生說:“大學應當從遠處收羅各種天才的每一道光線,聚集一堂,用這集中的火焰使年輕人的心燃燒起來。”

  當然,根據目前的現狀,最好的大學也無法為每一個個體因材施教。不過,最好的老師也是自己。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要去哪裡,要從何處學習什麼,便有可能在自己的背景和框架下吸收所需要的每一道光線,並有機組合,來讓自己的心燃燒。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