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媒體的學習效果好?

在我的觀點來說應該是電腦加上網際網路的運用,於是我找了相關的資料。

線上學習效率高

        年輕時錯過申請哈佛的機會?網路力量無遠弗屆,透過線上學習,只要有電腦跟網路,無門檻限制,也可和哈佛名教授、高材生一起上課。哈佛入學的申請門檻高高在上,與哈佛商學院、法學院平起平坐的哈佛進修推廣學院(Harvard Extension School),九年前由兩位資訊科技系教授亨利.雷尼(Henry Leitner)、比爾.羅賓森(William Robinson)起義,展開既有課程的e化大革命,至今六百二十堂課程,已有逾百堂成功上線。 「線上教學的技術已做到與實際教室上課沒兩樣,」羅賓森表示,遠距上課的學生能同時看到教授的投影片講義、實錄影帶,投影片會自動翻頁,教授講到哪自動翻到哪,還可隨時重聽、快轉、暫停。 國外線上課程不乏科技相關課程,如哈佛百堂線上課程中,三成為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相關領域,還有管理課。若單純想體驗哈佛教學或求取知識,不需申請遞資料,只要在線上登錄,教授實際授課完兩天內,申請者就可在線上觀看實際上課的錄影帶,每學分平均要價一千五百美元,含十五周課程。 第二波網路浪潮以Web 2.0為主角,震撼每一個產業,教育界也不例外,線上學習(e-Learning)正如火如荼捲土重來,由單純上傳錄影帶快速升級到同步教學,由非學分邁向認可網路學位,形成二○○七年進修不可忽略的最大變動。 善用線上學習的各種優勢,如隨時觀看、暫停重來、免費資源等,繁忙的科技人進修將更有效率。

打破疆界資源共享
全球高教機構免費開課

        打破時間地理疆界,是線上學習的一大特性,不過二○○七年有三大關鍵推手,使線上學習再掀熱潮:分別為免費資源分享、網路學位認可,以及模擬真實教室的即時互動,使實體、線上教室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線上學習得面對硬生生的電腦,免費資源分享,卻是「拉客」成功的一大誘因,雖然有缺乏教授監督、諮商等缺點,課程內容多為演講、單堂課程,無法享受全套十五周的課程內容。不過許多課程免費,不失為花錢進修前的試探機會,測試線上學習的效果與接受度,體驗全英語課堂實境。 十月底空中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一項規模逾五百萬英鎊的線上學習計畫(OpenLearn)起跑,二○○八年以前要將五千個小時的課程內容e化,並免費公開,在英國創下高等教育大型免費線上學習平台的先例,為全球e-Learning死灰復燃的最佳實證。 空大勞師動眾的線上學習計畫不僅為學生設計,也提供老師當教材,課程領域從藝術、管理、IT電腦、科學科技等。 提到免費線上學習,絕不能忽略頗具盛名的OCW開放課程計畫(OpenCourseWare),為免費、開放的數位化教育平台,全球逾百個高等教育機構分享課程資源,成為大眾參與線上學習的一大來源。 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程計畫為例,已有三十五個學系、逾九百堂課程上線,可免費使用MIT教材,適合自我學習動機強的科技,其中「科學、科技、與社會」系列可學習如何讓科技更人性化。 OCW開放課程計畫部份課程還被翻譯成中文、日文等語言,花上千、上萬美元學費前,一定得先到OCW瞧瞧。 麻省理工學院的在職進修機構(PI)也共襄盛舉,如MIT World線上課程強調不需註冊、登錄、免收費,每年選出六十到七十五堂MIT年度最佳課程、演講等,平均每七至十天推出新線上課程,最新議題包括全球企業創業家精神、中東危機、領導創新、決策過程、科技領導人等,也有來自MIT知名的史隆(Sloan)管理學院課。
        線上學習熱擋不了,吸引國際媒體加入浪潮,如《金融時報》的網路商學院與哥倫比亞、倫敦商學院等教授合作,推出五天免費短期線上課程,甚至獨家內容,有錄影帶、相關選讀建議、錄影帶謄本及測驗,線上學習的不同媒介正交錯整合,達到最大曝光效果。

在職也能讀學位
修課存學分兩年拿碩士

        「線上學習效果比坐在實體教室裡還大。」僅花一年半即透過線上學習取得美國百大大學之一石溪大學(Stony Brook)科技管理碩士學位的揚朋科技總經理彭志誠說。 身為一家科技公司的核心主管,彭志誠沒有離開工作崗位,兩年內取得正式碩士學位的秘訣,就是建立學分銀行,一有空就修課增加學分存款。 彭志誠理工科背景出身,為強化管理知識,兩年前陸續報名政大EMBA網路碩士學分班、以及同樣採線上教學的清大科學管理碩士班,開始線上學習。「一開始沒想這麼多,只想多學管理,」知道在國內也可修國外認可的學分後,彭志誠開始累積學分,在國內攻讀美國石溪大學科學管理碩士,有了國內的學分銀行,可因此少修六個學分,至少省了台幣五萬元。「線上學習對在職人好處太多,看書、做作業都可在家處理,更重要是可被中斷的。」彭志誠有兩個小孩,沒有實體課程時間表限制,彭志誠一年半進修期間,除最後兩周需到石溪的紐約校區上課外,多數利用周末、出差空檔線上學習,事業、家庭也可兼顧。 線上學習甚至打破刻板印象,因彈性化特性,效率更勝實體教室。 「透過網路,學習曲線拉長了,」彭志誠舉例,實際上課若教授問問題得馬上回 答,網路學習可允許同時間多人同時討論,一時想不起來的答案,五分鐘後、甚至離線也可上傳討論,互動性不輸實體教室。 愈來愈多學校推出有學分、學位的線上學習,如哈佛的應用科學碩士證書(graduate Certificate in Applied Science)可完全透過線上學習取得。線上學習的型式很彈性,可與實體上課互相搭配,拿學位更容易,例如若可親自到哈佛的波士頓校區就讀一學期,其餘三學期可在網路依自己的時間完成,則可取得資訊科技的正式碩士學位(Master's of Liberal Ar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主導哈佛線上學習的雷尼及羅賓森,擁有人在香港、杜拜、墨西哥、倫敦等全球各地學生,不需辭掉工作搬到波士頓,透過線上學習取得學位。
       「遠距學習的學生通常為事業有成的在職人士,透過網路重返學校,學習動機往往比二十歲的學生還強。」雷尼表示。 在職生多利用周末、下班後上網上課,若要兼顧事業與學業,約需四年可取得碩士學位。 「攻讀學位,不如有空就先修學分,建立你的學分銀行存款。」行政院「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委外廠商旭聯科技總經理張財銘表示,將有更多大學學分可被國際間大學認可,出國進修將更省時又省錢。 「線上學習的技術有很大突破,」張財銘表示,台灣的清大、政大等學校的線上學習課程,早在四年前就做到即時互動,電腦前的學生可即時發問、參與實體教室,減低虛擬教室不真實感,最新的「未來教室」技術互動功能更強。

「未來教室」互動強
遠距師生上課有如面對面

        國內線上學習最新技術則讓每位參與者都「面對面」,例如教室的攝影機不再只能拍到上課學生的後腦勺,不管實體還是虛擬線上的學生,誰發言、說話,鏡頭將正面帶到,每位參與者的距離更貼近。 又如明年秋季哈佛將有十一堂課採取同步授課(real time),不需等兩天上傳檔案,遠距學生可同步和教室裡的教授、同學上課,還可隨時傳簡訊給助教發問,使線上學習更逼真。
時間與金錢,為在職一族進修的兩大障礙,隨頻寬、個人電腦不斷升級,全球的線上學習熱潮回流,為焦頭爛額在職人進修的最佳暖身課程。

 

至於哪一種學習模式有效率? 我也找了相關理論的闡述和方法解釋。

習地圖理論對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

壹、前言
  學習要有方法,學習方法正確,學生就會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而且學得多學得好、學得有效,學生便會因此樂於學習。指導學生做有效學習,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因為老師不但要給學生們一條魚,而且要教學生們釣魚的方法。因此,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具備快速學習能力,應該優先於「學習什麼」。學習地圖理論(mind mapping)是從「快速學習」和「清晰思考」核心概念,指導學生快速吸收、了解以及牢記新知的能力,輔導學生怎樣學才能學得好,以及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雖然在不同的學科有不一樣的學習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一再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與方法,要求學生逐步做到,並適時、適度的給予指導,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希望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受到肯定、鼓舞,進而樂在學習。以下本文擬先探討學習地圖的理論,了解學習地圖的製作過程,分析學習地圖理論在有效學習策略的應用,並試著繪製學習地圖理論對有效學習策略的啟示圖等方面來加以說明,介紹「學習地圖理論」,作為對於「帶好每位學生」的教學發展工作殫盡棉薄之力。

貳、學習地圖的理論探討
  所謂「學習地圖」是指學習者利用整體方式,讓訊息透過不同方向同時呈現,製作掌握訊息重點、充滿視覺效果容易記憶的圖像化筆記。Colin & Malcolm(1997)指出:「學習地圖」的學習方式和人腦的運作方式完全相符,因為人腦的思維過程是將文字、圖畫、情節、顏色、聲音、樂曲做複雜組合,因此利用學習地圖來呈現和捕捉課程內容的過程,相當符合人腦思考的自然運作。為了讓學習者都能按著學習地圖理論的學習計畫一步一步用心學習,學會使用學習地圖,Colin & Malcolm(1997)採用「M.A.S.T.E.R.」加速學習法的六個基本步驟,教導學習者如何發揮潛力,更有把握地達成學習目標。

一、進入正確的心智狀態(getting in the right state of Mind)
  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學習任何課題的首要前提,學習者必須真的想要學習新知或新技能,必須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信心,而且確信所學的東西將對自己的一生有正面意義,以動機、自信從容、意志力、報酬激發學習的意願,進入正確的心智狀態。

二、吸收資訊(Acquiring the information)
  學習者必須按照自己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吸收所學習科目的基本知識,並從認識自己個人的視覺、聽覺和動覺的感覺特性,運用宏觀了解、核心理念、將所知的做筆記,一次一小步、測驗、視聽動覺總出擊,使自己更容易而有效地吸收資訊。

三、找出意義(Searching out the meaning)
  為了將所學的知識永久記憶,學習者必須徹底探索其含義及重要性,思考所學的課題,並整理其中的意義,運用語言的、邏輯數學的、自然觀察的、音樂的、人際的、內省的、空間的、肢體的八種知能,探索和解釋事實轉化成意義。

四、啟動記憶(Triggering the memory)
  學習者必須將每一個學習課題的訊息鎖入長期記憶庫當中,有效地使用背景、複習週期、技巧、睡眠、編故事等記憶方法,啟動記憶將能真正學會這一課題。

五、展示所知(Exhibiting what you know)
  學習者可經由測驗自己、練習、自我評量、使用它、取得支援、分析錯誤的過程,和同學或學伴共享所學到的東西,當學習者能將自身所學到的東西傳授他人,展示所知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了解。

六、反省學習過程(Reflecting on how you’ve learned)
  學習者必須審察自己的學習過程,透過發問、個人的進度規劃、報酬、控制學習和思考過程來反省檢討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習進行得如何、如何加以改進、這樣做對我有何意義,反省學習過程可以幫助自己將絆腳石改成踏腳石。
 

【有效學習的十大方法】吳雅各老師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學習方法,這些方法構成了自己的一個學法體系,因此,只要優化了自己的學法體系,必定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習真正快速有效。我吸收各種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並總結了優秀的學習經驗,現在特別推薦下列十大學習方法,作為學法體系的支柱。

1、目標學習法

 掌握目標學習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所宣導的。布盧姆認為只要有最佳的教學,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多數學習者都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

 教學內容是由許多知識點構成,由點形成線,由線完成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構成彼此聯繫的知識網。因此明確目標,就要在上新課時瞭解本課知識點在知識網中的位置,在複習時著重從宏觀中把握微觀,注重知識點的聯繫。另外,要明確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應該掌 握的層次要求,即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不同層次,最重要的就是明確學習重要目標,即知識重點。有了目標能增強我們學習的注意力與學習動機,即為了這目標我必須好好學習。

 可見,明確學習目標是目標學習法的先決條件。目標學習法的核心問題,是必須形成自我測驗、自我矯正,自我補救的自我約束習慣。對應教學目標編制形成性檢測題,對自己進行檢測,並及時地回饋評價,及時矯正和補救。

 學習目標與人生目標不同,它比較具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它可以使我們比較容易地享受成功的歡樂。增加我們的信心。因此,目標學習法也是成功教育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時,實現學習目標也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開始,只有使大小、遠近目標有機的結合,才會避免一些無效勞動的發生。

 2、問題學習法

 帶著問題去看書,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確, 這既是有意學習的要求,也是發現學習的必要條件。心理學家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兩種。有意注意要求預先有自覺的目的,必要時需經過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的事物發生注意。它表明人的心理活動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問題學習法就是強調有意注意有關解決問題的資訊,使學習有了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問題學習法要求我們看書前,首先去看一下課文後的思考題,一邊看書一邊思考;同時,它還要求我們在預習時去尋找問題,以便在聽課時在老師講解該問題時集中注意力聽講;最後,在練習時努力地去解決一個個問題,不要被問題嚇倒,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你進步的過程。

  3、矛盾學習法

 矛盾的觀點是我們採用對比學習法的哲學依據因為我們要進行對比,首先要看對比雙方是否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對的屬性,這就是可比性。對比法的最大優點在於:(1)對比記憶可以減輕我們記憶負擔,相同的時間內可識記更多的內容。(2)對比學習有利於區別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3)對比學習要求我們把知識按不同的特點進行歸類,形成容易檢索的程式知識,有利於知識的再現與提取,也有利於知識的靈活運用。

 4、聯繫學習法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圍的事物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因此,知識之間同樣存在著普遍的聯繫,我們把聯繫的觀點運用到學習當中,會有助於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心理學遷移理論,知識的相似性有利於遷移的產生,遷移是一種聯繫的表現,而聯繫學習法的實質不能理解為僅僅只是一種遷移。遷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自發的,而運用聯繫學習法的學習是自覺的,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充分體現,它以堅信知識點必然存在聯繫為首要前提,從而有目的地去回憶、檢索大腦中的資訊,尋找出它 們間的內在聯繫。當然,原來對知識掌握的廣度與深度直接影響到建立知識間聯繫的數量多少,但我們可以通過辯證思維,通過翻書、查閱、甚至是新的學習,去構建新的知識聯繫,並使之貯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使知識網日益擴大。這一點是遷移所不能做到的。 

學習新知識就要想到舊知識,想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不能迷信權威,克服定勢思維。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發揮右大腦的作用。如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發生在1913年,護國戰爭發生在1915年,護法戰爭發生在1917年,這四個歷史事件依次間隔二年,只要記住這兩個歷史事件的邏輯順序,知道其中任何一個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聯想,推算出其它三個事件的年代。這是聯想記憶法。

5、歸納學習法

 所謂歸納學習法是通過歸納思維,形成對知識的特點、中心、性質的識記、理解與運用。當然,作為一種學習方法來說,歸納學習法崇尚歸納思維,但它不等同于歸納思維本身,同時它還要以分析為前提。

 可見,歸納學習法指的是要善於去歸納事物的特點、性質,把握句子、段落的精神實質,同時,以歸納為基礎,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識,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識記與理解。其優點就在於能起到更快地記憶、理解作用。

6、縮記學習法

 所謂縮記法就是要盡可能地壓縮記憶的信息量,同時基本上又能記住應記的內容。比 如有要點記憶法、歸納記憶法、意義記憶法,都屬壓縮記憶法。每段話有明確要點的自然用要點記憶法,如果沒有就要經過歸納形成要點後進行記憶。而歸納的最主要方法以意義為依據。可見,記憶以要點為基本單位。也可理解為以中心思想為單位。記住了要點並不是要放棄其他內容,而是以對其他內容的理解為前提,它可極 大地增加記憶的信息量。

  7、思考學習法

 孔子提倡學習知識面要廣泛,並且強調要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深入進行思考,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讀書記誦一些知識,而不通過思考加以消化,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領,分不清是非。

 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從小就有著的強烈好奇心,對於自然方面的知識一定要問個清清楚楚,一次徐光啟看到一個老人掐掉自己棉田裡的棉桃,感到很奇怪,就“刨根問底”學了個清楚,還說服父親也採用這種科學的種棉方法,取得了豐收。
《中庸》中提出為學的五個階段:博學、審問、慎 思、明辨、篤行。慎思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識和事件與自己切身經驗結合起來進行認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經驗來思考知識與事件,又用知識與事件來思考自己的經驗,不斷地交換位置和方向,達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識、事件和經驗的目的,促進自己內精神世界的成長。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裡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精;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王夫之

  8、合作學習法

 同水準差不多的人一起學習,就有了一個學習夥伴,更何況每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水準高於你的人一起學習,他就是你的老師,你自然可以學得許多東西;同水準低於你的人一起學習,你是他的老師,我們常說“教學相長”,你同樣可以學得許多東西。當然,合作學習並不是幾個人的簡單相加。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詹森兄弟認為,有5個要素是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這些要素是:(1)積極互賴,指的是學生們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2)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3)個人責任,指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4)社交技能。(5)小組自加工,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合作學習有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溫情與信任,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技巧與策略,學會有效地表達自我。在學習交往中,可以培養、發展真正的責任意識和義務感。

 9、循序漸進法

 我們在學習中有一個誤區,認為只要肯花時 間,多做練習,學習成績必然進步。其實不儘然。雖然量變的必然結果是質變,但並不能說任何量變都會引起質變。試想,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花得時間不多、練習量不大為何能有明顯的進步呢?這就是一個效率問題。在經濟學上我們常說企業要發展,必須要採用集約型增長方式。學習也是如此,不能盲目地投入精力。這首 先要做到循序漸進。有的同學一心求快,不考慮自己的水準,拿到書就看,拿到練習就做。

 比如,有的人連小學教科書的課文還沒有弄懂,就大量的死記課外的唐詩宋詞,理由是課外讀物很重要;有的人連書本的數學題也沒有過關,大量去做國中模擬題,理由是只做課文題應付不了基測;有的人連簡單的英語對話都不行,就去看許多英檢書籍,理由是英語很重要。從理由上看並不錯,但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你採取的方法是錯了,因為你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

10、持續發展法

 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習問題,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持續發展法。它要求我們學習上不能偏科,力求全面發展。中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要文理兼顧,還要重視活動技能、體育技能的學習,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審美情趣等等。當然,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平均發展,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應該發展,為此,應圍繞其中心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向縱深發展,培養自己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自己科學獻身精神,使自己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觀念上的要求,只有這樣的學習觀,才會有這樣的學習方法。有了這樣的學習方法,才能根本上消滅死記硬背、盲目崇拜傾向,重視其他科學的有效方法。

 

我的看法

        隨著時代在轉變,媒體的力量無遠弗屆,運用也不斷的加深加廣,學習上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對於我們這個世代來說,電腦應該是最有學習效率的媒體了所有的資訊都可以輕易的從網路上取得,不管是時事、趨勢、知識甚至是互通有無的訊息,只要懂得如何擅用網路上的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資訊,找尋想要學習的目標,那麼學習資源將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能不斷的循環被再次利用或分享。

        至於學習理論和模式方面,從小到大面臨大大小小的考試,總需要許多方法來配合自己念書與學習才能夠更有學習效率,上我本身的心得是在數理方面要善用邏輯思考來融會貫通、可以繪製出關係圖,或者找到有趣的方式幫助自己記憶及套用公式,而語文、人文學科方面就要同時運用讀寫的記憶,自己整理、歸納重點才會印象更深刻。當然上了大學之後也學習了不少學習模式和理論也更能夠幫助我們的學習,像先前有學過CPS問題解決模式就很有趣,在資優領域方面也學習到了很多不同的腦力激盪模式幫助學習,善加利用團體合作和歸納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想不論是運用哪種學習模式,只要肯用心學習,因為學習本也是因人而異,所以只要能幫助自己學的更好,不管其他人能不能認同,都是最好的學習模式與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