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視覺媒體趨勢-裸眼3D立體顯示
想要看3D立體電影就一定要進IMAX電影院嗎?還是只能到主題樂園裡的立體劇場才能感受到3D擬真的震撼?在裸眼3D立體影像軟、硬體應用系統研發已投入11年努力,也是國內唯一研發相關技術的愛爾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王俊貴先生,他堅信3D立體影像的製作與使用其實是可以非常簡單、容易地在個人電腦上完成,而愛爾得近年來的成品也證明了他們的理念。
一般人對於3D立體的印象大多源自於科博館或天文館中的立體劇場,和觀賞時需配戴的「偏光鏡」、「紅藍眼鏡」,而裸眼3D立體強調的則是免去眼鏡這些外物,和那些龐大昂貴的放映設備,取而代之的是液晶螢幕上一片薄薄的光柵片和應用軟體,就能輕鬆的享受家庭3D劇院。
除了個人視聽享受外,裸眼3D立體顯示技術對於現今的工、商業也將發展出全新的展售方式,甚至學術資料的紀錄與傳承也都將因為這項改革,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目前屏東的海生館便利用了此技術做出了接近就會跳躍的海豚影像看板,在美國的Les Vegas也有很多這種引人注目的廣告招牌。
而另外一個與我們在座藝術大學學生息息相關的則是在藝術創作的運用方面,當發展出好的傳播媒介時,我們是否準備好了精采的內容呈現給觀眾。裸體立體顯示只是一個方式,當有了這麼一個3D的平台時,我們能應用出怎樣的藝術呈現手法?廣電系的要能製作出新形式的節目內容。多媒系的要創造出更精緻的動畫或影像…諸如此類。
別人常會說唸藝術沒有用,但是好的創意及內容是不會寂寞的,就拿現在一個以3D畫面精緻為主打的知名線上遊戲來說,據統計這個遊戲目前全世界擁有1400萬個玩家,藝術經由這樣特殊的呈現便能成為一種商機,唸藝術的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茲!
資料來源:愛3D立體國際機構網頁
視覺傳播,讓我們「看得見」! 作者:沈文英
自古以來就有傳播,而人類的傳播歷程有許多並非全靠文字及口語來完成,乃是透過視覺影像或視覺符碼來完成。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類對視覺符號的仰賴尤深尤烈。影響所及,連口語符號也常常隱含豐富的視覺意涵。譬如我們在旅行過程中常常找尋的,已然不純粹指稱旅遊服務中心(information center)此一英文單字的縮寫,而是已提升到一個視覺圖徵(icon)的層次。當然,當今隨著網路媒體的通達而方興未艾的火星文,更是這種圖文不分的最典型例子。在近代傳播的過程中,人類更運用了許許多多的電子媒介來幫助溝通。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電子媒介的演進日新月異,人類視覺訊息的傳收益形便利,視覺傳播的重要性也更顯突出。以電視這一個重要的視覺媒體來說,其正式播出營運不過是1930年代的事情,但是不到100年之間,隨著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數位化電視的發展,未來,將有更多網路節目成型,光從電視這一個視覺媒體之蓬勃成長,就可以感受到視覺傳播對人類生活之影響深遠。很顯然的,以往傳播研究領域偏重於文字及口語的方向已有所不足。有鑑於此,人文學系開設的這門「視覺傳播」課程,不僅希望有助同學承接原有相關傳播理論,如新聞學、大眾傳播學的基礎,也希望對其他傳播學類的修習能收相輔相成之效,甚至對其他系科相關領域的課程亦能有所幫助。唯視覺傳播是一門「成長中」的學門,有著豐富的面向,因之,什麼是視覺傳播?究竟應如何定義?應包括哪些範圍?實難有一定論。本課程從相關理論及研究中,針對空大學生需求,將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影像篇」,下篇為「視覺篇」。以下提供數點建議供同學於學習過程中參考:
一、內容之探討,可從不同層面切入
(一)從傳播的角度出發
還原視覺傳播的「傳播」本質,並瞭解視覺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關聯及區隔。
(二)從視覺的角度出發
不要忘了視覺對於視覺傳播的絕對重要性。舉凡視覺認知、視覺心理、視覺媒體、視覺藝術、視覺美學、視覺設計等都是支持這個學門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三)從媒體的角度出發
傳播過程中,媒體是傳送訊息的重要載體,視覺傳播亦然。故本課程亦廣泛涉及視覺媒體之探討,上篇以電影為主,下篇主要為二度空間再加上影視媒體。對於這些媒體之本質與特性的掌握,應能幫助「視覺傳播」的學習。
(四)從影像、符號的角度出發
隨著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視覺影像或視覺符號透過各種媒體湧現在我們眼前,這些視覺符號帶來什麼訊息?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又如何透過這些媒體訊息去影響別人、與別人溝通以達到傳播的目的?這些都有賴我們去觀察、解讀、過濾、分析各種視覺影像或符號,進而能使用規劃,或進行設計,或形成策略。
二、建立自我學習的目標
或許有些同學會懷疑為何要學習「視覺傳播」?要如何運用「視覺傳播」?我們可以從傳播者、設計者、觀者3種不同的角色來尋找答案:
◎傳播者
*掌握視覺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影響因素。
*擬定良好的視覺策略。
*做最有效的溝通。
◎設計者
*善用媒體。
*運用視覺元素。
*充分掌握觀念及技巧。
*作品達到視覺傳播的效果。
◎觀者
*增進視覺傳播的知識。
*增進視覺經驗、視覺素養。
*對於傳播訊息能有所觀察、有所體會及反省。
在這充滿視覺意象的現代生活中,視覺經驗成了我們生活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仔細體會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內容,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傳播者、設計者、觀者的角色。身為本課程的學習者,同學可以依自我修課目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面向切入。我們唯有加強自己的視覺素養、視覺能力,才能過濾、篩選每天舉目可見的,透過各種媒體呈現的各種視覺符號,並汲取其中的視覺涵義。當我們的視覺經驗愈擴展,我們從視覺表現所獲得的智能也愈多;相對的,當我們的視覺能力愈高,我們可獲得的視覺經驗也愈豐富多變,並能更深入理解訊息意涵。
本課程就某種層面來說,即是增強與訓練我們的視覺素養及媒體素養的能力。要「看得見」是一種需要努力與訓練才會發生的行為,更是需要運作心理及智力的活動。另外,透過學習,我們也應當更懂得如何掌握視覺媒體、視覺訊息去進行溝通。相信同學在這學期的學習當中,或許會發現,過往某些原本會「視而不見」的東西,現在卻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能「看見了!」這才是傳播,才達到視覺傳播的目的!
三、善加利用學習管道增強視覺傳播的學習
本課程涵蓋範圍跨越了傳播、心理、設計、媒體等主要的領域,不過它的內容在許多層面與實際生活其實是相當貼近的。為了讓同學更具體的瞭解,我們不論在課本或電視教學,都儘可能的引用許多實例來輔助說明。以教科書撰寫內容而言,其中穿插了超過百幅精心挑選及繪製的影像及繪圖。
以電視節目製作來說,平均每講次用20至30幅繪圖,甚至近50幅之多的規模,在可能的製作條件下,儘量做到以圖示意。也親訪了在視覺設計各有所長的學者專家,以其親身實例帶領同學探索這個領域。例如:
◎雕刻家許禮獻
從雕刻的角度來談視覺基本元素的掌握及作品的形成。
◎裝置藝術家吳瑪俐
從其所設計的裝置藝術,帶領我們體驗及思考視覺經驗。
◎服裝設計師林國基
以其所設計的服裝為例,說明色彩的運用及色彩的視覺經驗。
◎電視節目製作人鄧潔
以公共電視金鐘獎兒童節目「別小看我」為例,鉅細靡遺的傳達電視節
目的企劃創意、表現方式及策略運用。
課業輔導視覺傳播
除了這些較具代表性之專訪,尚有其他外景的拍攝,再加上「影像篇」大量的運用電影片段來解說,本課程的視覺輔助教材相當豐富。此外,為了方便同學印證「影像篇」所學,特別訂購系列經典電影及相關圖書,存放於校本部圖書館視聽教室及圖書室。這些費時費心之努力,無非是希望「視覺傳播」這門課程更有「看頭」,能鼓勵同學藉由實際的觀影經驗,對照教科書中的論述,以求增強同學的學習效果。譬如有的同學可能對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有興趣,不妨借閱「單車失竊記」來觀賞,或許還可以與台灣新電影的重要導演侯孝賢的一些代表作品相對照,很多同學在經歷「視覺傳播」的學習過程後,往往都能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觀點。因此,同學自學時,除了教科書之外,應準時收看本課程之電視教學,並多利用空大所提供之視聽圖書來尋寶,以加深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這些實例也提醒我們,當所學運用在實務上時,會因每個情境、每個設計的發展及原而有所不同,要在課文一一列舉或說明幾乎是不可能的。比方說我們所提到的視覺設計的元素及視覺構成的主要原則,要掌握的還有很多,且因每個個案所使用媒體、目標、對象等有所不同,比方說,雕塑與電視的視覺元素和構成乃至觀看環境便有所不同,這些解析判讀能力相信會隨著同學的學習而成長。
四、更深入、更廣泛的充實相關知識
因為篇幅的關係,本課程仍有許多未能容納進來的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更為深入也更為廣泛的去探討。同時我們也建議同學多參考一些坊間其他的書籍,像是:視覺心理、視覺認知、藝術欣賞、視覺設計、媒體解讀、媒體應用、視覺藝術、視覺美學、視覺設計,再加上以傳播為主的相關理論的書籍,定能幫助同學進一步的深耕。最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希望同學抱持著輕鬆愉悅的心情來學習這門課程,從一幅畫、一個展覽、一個街頭藝術、一個藝評、一個廣告、一個電視節目、一場電影開始,一方面欣賞,一方面逐步的印證所學,舉一反三,與同學交換訊息、與親友分享所得,自然而然的加強這方面的學習能力。同學將發現,其實這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這些視覺展演,除了一些需要固定場所、固定時間之外,可以說是到處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一旦同學跨出了這個門檻走出去,將會看到更多的、更豐富的視覺世界在迎接我們,也會「看得見」更多!
放映性媒體 |
|||||||||||||||||||||||||||||||||||
一、 透明片(transparency)
二、 幻燈媒體
三、 多影像
|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 |
||||||||||||||||||||||||||||||||||||||||||||||||||||||||||||||||||||||||
一、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種類
(二) 圖表
(三) 實物
(四) 模型
二、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保存方式 三、 非放映性視覺媒體的展示
(二) 揭示板(bulletin board)
(三) 絨布板(felt board)
(四) 磁鐵板(magnetic board)
(五) 翻閱圖(flip chart)
(六) 打洞板(peg board)
(七) 多功能板(multi-purpose board)
(八) 展覽(exhibition)
|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資料館
我的看法:
有句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而這句話在這傳播科技發達時代,媒介迅速傳播的時代,幾乎已經能夠完全實現。就拿電視廣播的快速發展來說,影響人類、社會、國家和社會活動深且廣,這是因為電子傳播媒體的功能,可以突破超越時空疆界、種族、宗教與理念信仰。若是身為一個學校教師的責任是教育一班學生成為英才,那麼大眾傳播媒介就得負起千萬人的教育重責,因為它現在也是千萬人的『教師』。
電視之所以成為今日的強勢媒體,它的特性是使用我們所熟悉的影像和聲音當做是它的符號。這個傳播本質使得不論使用者年齡、性別、職業、居住地區、教育背景及閱讀能力為何,都成為電視的消費者。傳播學者指出:電視比無線電更能使觀眾產生參與感,更接近於面對面的傳播。電視能夠提供具體的圖像,使觀眾不易遺忘,電視可利用具體場面,刺激情緒設計及動人的鏡頭,來打動閱聽人的情緒反應等。
從小到大接觸的視覺媒體中,除了電視以外的就非電腦莫屬了,對年長一輩的人來說彷彿現今世界是重新建構的世界,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所稀有的,在我們這個年代是普遍到沒有才是很稀有的一件事!教室上課的用具從木板變成高級粉筆專用的黑板、可用簽字筆的白板進而再演進電子白板,中間的一切都靠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靠著研發人員一步步的集思廣益和研究實驗,才讓我們能享用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就像以前靠著發明家發明出電燈、電器用品,從無到有,到現在普及到像是原本就應該存在的,應該是那個時代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既然我們有幸生存在這個科技飛躍發達的時代,善用這些資源學習對我們來說就應該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能夠學習的更多更好的,相信未來的世代也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讓我們一起期待,並好好享受視覺媒體帶給我們的好處吧!